本篇文章3006字,讀完約8分鐘
圖為泥河灣廣場和泥河灣遺跡群不同遺跡出土石器。
近百年的科學探索使泥河灣盆地成為世界舊石器遺址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泥河灣盆地不僅豐富了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而且為判斷早期人類的技術和認識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以泥河灣遺跡群為依托,河北省陽原縣正在建設全國最大的舊石器專題博物館,建設泥河灣國家考古遺跡公園。
泥河灣盆地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眼前的這些崇山峻嶺中,蔓延著40多處百萬年以上的早期人類遺跡,但這樣的遺跡在世界上只有50多處,這很難想象。 200萬年前,這里是面積達到9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湖蝦群,湖邊有廣闊的森林,很多哺乳動物在這里繁殖,古人也在這里繁殖生活,這是難以想象的。 約1.8萬年前,由于造山運動,湖底上升,交錯移動,湖水大部分分流,大湖逐漸消失,露出了泥河灣地層。
桑干河來自山西朔州,經大同東流,過河北陽原,接收從蔚縣流來的壺流河,最后通過石箱峽谷匯入洋河,歷時500公里。 邖道元的《水經注》中有記載,李白的樂府唱了它,宋人沈括的筆記本中有記載。 9000平方公里的桑干河河谷,每塊土地都寫有歷史,很難想到在小村莊泥河灣命名這個遺跡群的理由。 但是,始于百年前的科學研究,使泥河灣盆地聞名于世。
1920世紀20年代,來到泥河灣村的法國人文森特,在村子周邊發現了大量貝殼、蚌類和哺乳動物化石。 天津北疆博物院建成后,他向院長桑志華表示,希望將發現的動物化石捐贈給北疆博物院,委托桑志華考察泥河灣。 桑志華出發到泥河灣考察至1924年9月10日。
桑志華出發那天,美國地質學家巴博首次完成了科學意義上的泥河灣考察。 他在短文中迅速發表了泥河灣的地質優勢,并將泥河灣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積命名為泥河灣層。 1926年,他與桑志華和法國古生物學者德日進聯合分層研究泥河灣層,根據脊椎動物化石,初步明確泥河灣層相當于歐洲維拉方時期,屬于早更新世。 研究報告中多次出現泥河灣盆地,被認為是桑干河盆地的一部分。 從那以后,全世界的目光都離不開泥河灣。
隨著事業的發展,泥河灣層可以在桑干河盆地內連續要求償還,泥河灣盆地的范圍逐漸擴大。 地層的相對年代通過所含化石的種類和演化程度進行評價,相似化石組合的年代也很近。 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更新世地層標志是人類化石。
1926年秋天,桑志華得知在周口店遺跡中發現了兩顆早期人類的牙齒。 根據動物群的特點,周口店的人類牙齒化石時代相當于泥河灣層的頂部,桑志華希望在泥河灣發現更古老的人類化石。 他在泥河灣工作了兩個半月,垂頭喪氣地回去了。
1929年冬天,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了人類顱骨化石。 這是世界上第一具科學發掘的早期人類遺骸。 1930年,《泥河灣哺乳動物群》在國際學術雜志上發表,表明桑干河的更新世已經屬于人類更新世。 作者德日進等人仔細推測,我們不知道是否還有人活著,但我們知道人類有可能存在。 幾年后,桑志華遺憾地寫道,如果下幾年能回來,將會更深入地發掘泥河灣的新地方。
在這里發現了具有準確年代的早期古人類活動的遺跡
1948年,裴文文在《中國史前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中國猿人文化,其實不是原始文化,而是將來或可能發現的,早于中國猿人的人類。
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地質、考古專家楊鐘健、裴文中、嘉蘭坡、劉東生院士等來到泥河灣進行學術研究,使泥河灣的科學價值日益顯現。 1954年,泥河灣層被明確為對中國、東亞乃至世界第四紀地層的標準剖面。 嘉蘭坂隨后指出,北京人在體質特征和石器制作上具有多種進步性質,具有采火管理的能力,因此不代表最古老的人類和最原始的文化。 他確定泥河灣期地層才是人類最早的原地,呼吁在泥河灣層尋找早期的人類活動遺跡。
1965年,河北陽原發現虎頭梁遺跡,確認泥河灣盆地存在舊石器晚期的人類活動。 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蓋培和衛奇在上沙咀地點發現了海參古菱齒像頭骨。 頭蓋骨下有石英巖礫石構成的石核,人工擊打痕跡清晰,擊打點位于礫石突起的小山脊邊緣,射線呈扇形。 他們確認了這個石制品是人類有意打制的產物,時代超過了100萬年。 泥河灣發現早期的石核后很快就引起了國內外科學界的極大重視。 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所長楊鐘健親率裴文、嘉蘭坡、孫殿卿、安志敏等進行實地調查。
劃時代的考古學發現是197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尤玉柱、湯英俊、李毅在桑干河南省發掘出了與泥河灣村對應的小長梁遺跡。 804件石制品產自帶銹黃色帶的砂層,澆筑痕跡明顯,也出現采痕,發現的動物化石包括鬣狗、古菱牙像、三爪先馬和三門馬,初期評價屬早更新世泥河灣層。 雖然動物明確了泥河灣層的時代范圍,但遺跡的準確年代直到21世紀初才得到確認。
20世紀初,科學家們觀察到,一些巖石記錄的磁場方向和所在的地磁方向相反,建立了500多萬年來地球磁場逆轉發生的時間序列。 對于絕對年代測定材料不足的堆積物,利用過去的磁場方向明確年代是唯一的選擇。 小梁遺跡石器層下不足6米為古老基巖,該地層未發現地磁逆轉,年代難以進一步明確。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率領的隊伍向西報銷,在西側1公里處找到了與小長梁遺址完美對應的洞溝剖面。 他們在這里采集了大量樣品,在古生物化石的輔助下,將剖面的磁極性序列與標準地磁極性時間尺度相加,最終得到石器層位附近的地磁反演時間,確定小長梁遺址石器層年代距今136萬年。
小長梁為泥河灣,是我國最早被廣泛承認、具有確切年代的早期古人類活動遺跡,是東北亞北部已知的最早的人類遺跡,為認識早期人類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 2001年9月,該成果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迅速被國內外同行接受,也鐫刻在新建成的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
是在小長梁遺跡的年代正式出版的,衛奇和謝飛等人在泥河灣發掘著馬圈溝遺跡的第三文化層。 這個文化層位于小長梁遺跡下,根據古地磁學研究,年代距今166萬年。
泥河灣層反復被確認存在多個早期舊石器文化層。 泥河灣不是單一的遺跡,而是由幾十處舊石器時代遺跡組成的遺跡群,涵蓋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記錄了早期東方人類文化和技術發展的許多環節,被譽為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科學塑造了泥河灣盆地的未來
最近的研究表明,歷史上的人類在制作石器時可以翻轉桌面,完全利用小燧石。 時代較近的東谷坤遺址,歷史上的人類有越來越多的調整和修理臺面獲得了石片空白,體現了對小型石片剝離片的較強控制能力和石器生產中一定程度的默認和規劃。 這與較早的小長梁遺址簡單的石核石片相比,石器打制技術進步顯著。
退休后,衛奇在東谷坤遺址附近的農家小院子里自費建造了泥河灣猿人注意點。 多年來,猿人注意站不僅是泥河灣科學調查基地,而且是更生動的舊石器科學史展覽室。 在小花園長大的女孩賈真秀,習慣了來往的考古學家。 在發掘現場長大的她很早就以舊石器考古學家為職業志向。 現在,她已經開始了舊石器考古研究的生涯。
泥河灣博物館里,衛奇的等身海報站在飛梁遺跡的面板前。 面板里,7歲的賈真秀穿著粉紅色裙子蹲在遮陽傘下,握著手,背對著觀眾,全神貫注地挖掘。 考古學家的樣子就這樣糾纏在一起。
在泥河灣,每年考古工作者都積極進行發掘。 每年的寒暑假,這里都是孩子們學習人類早期歷史的大課。
科學不僅塑造了人類的歷史,也塑造了盆地的未來。 (唐自華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成
標題:【快訊】泥河灣遺址群:舊石器時代的天然博物館
地址:http://www.durst-pro-usa.com//myjy/1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