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74字,讀完約3分鐘
□岳耀文(江油)
下鄉醫療扶貧,不管是去江油雁門區還是復興周邊,我都要去青林口古鎮。 在古色古香的民居中,青石板屋的街道,仄狹長,古樸滄桑,沉浸在厚重的歷史記憶中。 慕名每次去,都不是去那里吃有自己特色的豆腐飯,不是為了感受古鎮原生態的鄉俗自古流傳下來的文化,而是特意去無名紅色墓地參拜的。
幾年前,過青林口,正好是下午。 走在斑駁的小街上,跳進視野的不是繁華熱鬧,而是沿街居民悠閑、平靜的慢生活,變成了大山一角世外桃源般的樸美風景。 老人閉上一點眼睛,坐在門口的木凳上,左手握著筷子,右手搪瓷碗空了下來,似乎剛吃過午飯。 老人的臉是銅色的,縱橫交錯的皺紋像多溝的山,掩埋著歲月的痕跡,顯出慈愛和安泰。 看到我來了,老人主動和我打招呼。 在閑談中,老人早過了年紀,就知道是個有故事的老人。
老人名叫馮軍,說話不緊,活蹦亂跳的來到了路上,就像剛從歷史深處來的一樣。 1934年4月,紅四方面軍為了接收北上的中央紅軍打嘉陵江,一個部隊在青林口駐扎過一個多月。 他們推廣革命真理,帶領窮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聯政權,與駐地的勞苦大眾融為一體。 紅軍再次出征時,劉姓女紅軍連長重病纏身,被組織寄養在當地老鄉家療養。 紅軍離開后,返回家鄉團殘忍殺害女紅軍,誰也沒想到鮮血染紅了合益橋下的澪川的水。 夜晚,在夜色的掩護下,青林口的老鄉們在附近的山腰挖了個洞,用榻榻米簡單地包裹著女紅軍的遺體,匆匆埋葬。 從此,青林口的后山上,多了一座土山。
女紅軍英勇犧牲時反動派罪惡的槍聲,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回響。 她的故鄉在哪里? 她的家人一直帶著她回家嗎… … 按照當地的習俗,每到年關,家鄉的人們都會給已故的先人親屬打開墳墓,燒紙燒香。 被荒草覆蓋的女紅軍墓地,人跡稀少,沒有煙火。 親人沒來見你。 我是你的家人。 把名字從馮志軍改成馮軍少年和地下的女紅軍默默地對話。
雜草叢生的黃土山,多年雨水風蝕,看不到土山的跡象,完全消失在山體的一部分。 清明時,少年扛著簸箕,拿著鐵鍬、鐵鍬,剪雜草蔓,從遠處運來紅土,滾燙的汗水躍動小溪,落在滾滾的新土上,墳墓雛形慢慢形成。 從此,每年清明節前,風水軍都會上山給女紅軍的墓地添新土,燒黃紙。 仰望隨風飄舞的紙灰,就像黑色的精靈,在天空蔓延。 馮軍固執地相信,那是女紅軍的靈魂乘著長風去找房子。
1970年代,不知從哪里刮來了平墳風。 風水軍用自己的身體極力堵塞墓地,但最終被強行夷為平地。 他想哭,跪在埋葬女紅軍的山坡上,用力抓住黃土,瘋狂地眺望遠方。 風翻浪,風水軍偷偷上山,花了兩天功夫,重新復活了墓地,整個墳墓比以前更大更豐滿了。
那年的仲夏,連日大雨突然發生山洪,肆虐的洪水沖走了隆起的墳墓的身體。 因為上帝,劉連長,讓你吃驚了… … 多虧了堅實的記憶,風水軍在支離破碎的狼藉的山坡上找到了劉連長骨灰的存續地。
女紅軍的埋葬地點與其說是墓瑩,不如說是黃土堆積的土包更為準確,之所以使這個土包具有非凡的意義,是紅軍的生命,正義、光明、勝利之前后續的紅色火種在這里燃燒,為革命之星的火勢而延續。 馮軍決定為劉連長修墓,他請來了工匠,挑選材質精細的石材制作楞內角清晰的石頭,建造川北民間正規的墳墓,墳墓周圍種下了幾株青松翠柏,墓地苫得頓時顯得肅穆莊嚴。 馮軍認為,這樣可以抵御風雨和自然災害的侵蝕和阻礙。
標題:【快訊】山腰上那座紅色墳塋
地址:http://www.durst-pro-usa.com//myjy/19932.html